童军的活动规律

添加时间:2018-10-13      浏览量:0

在西方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在贝登堡时代,许多青年组织都有它们自己的誓词与规律,其中,不仅童军“誓词”一词取法于“童友团”( The league ofBoy friendes),而且,与“丛林印第安人”( The woodcraft indians)规律相比,“童友团”的规则与童军规律更为接近。从时间上看,以上两种青少年组织均建立于1902年,确实比贝登堡童军早,存在对贝登堡童军誓词与规律产生影响的可能。但首先要指出的是, Jenkins)所引用《丛林印第安知识手册》( The birch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一书出版于1902年,问世以后十分流行,以至于多次修订重版,到1906年时已出到第6版,其中关于“丛林印第安人规律”一共也只有十条。1906年贝登堡与西顿会晤时,西顿将该书送给贝登堡,应该说贝登堡了解“丛林印第安人规律”的内容。而在该文中, Jenkins引用“丛林印第安人规律”,为1912年第11版《丛林印第安知识手册》。从内容上看,第11版所归结的“丛林印第安人规律”不仅与第6版有较大差异,而且第一、二、六条反倒是西顿采纳了贝登堡童军相关规律内容的含义。从时间上来看,与西顿会晤前的1904年,在给伊顿学院提供的青少年训练项目构想中,贝登堡已经明确提出,把过去骑士及家臣的六条义务当作自愿参加该计划的成员的行为准则,并宣誓遵行。由此看来,贝登堡童军誓词与规律,与中世纪骑士及家臣所尽义务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字面意思上存在差异,但在精神实质上有着相通性。这说明,贝登堡关于童军誓词与规律的构想,实际要早于西顿所介绍的“丛林印第安人规律”。
 
19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许多引领青少年教育与训练的英文杂志,它们建立了相应的青少年组织,宣传主题也逐渐由道德领域向社会领域转换,导向也逐渐由培养纯洁男子汉的需求转向对爱国主义、好公民的关注,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规范与准则,“童友团”是当时众多青少年组织的一种。其中较有影响的还有“ The boys own paper”“ Young england”“ Chums”“ The captain”,它们分别创办于1879年、1880年、1892年和1889年。“ The boy' s own paper”针对儿童容易犯错的特性,主张以纯洁、勇气、无私为道德核心;“ Young england”对儿童日常行为要求是节制、健康、不吸烟、有礼貌;“ Chums”虽然反对“侦探术”的军事性质,但其主张以爱国主义为立身之道,因而认为“荣耀、名誉、牺牲”为最高价值;“ The captain”为了获得更多青少年读者和家长的青睐,极力称赞和提倡“绅士、正直、荣誉、勇气、忠诚、义务、友善”等价值观。“童友团”的杂志“TheBoys' Friend”对其组成成员的规律为:宣誓成为有礼貌的男子汉,保护弱者,善待动物,远离不良语言和吸烟行为,努力成为一个正直的英国儿童—作永远的爱国者。换言之,“童友团”的主张是勇敢、绅士、友善、纯洁、爱国。从以上分析来看,众多的青少年组织各自秉持的立场存在差异,虽然相互之间对儿童的行为准则存在差异,但其价值取向也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所以,夸大“童友团”而忽视其他同时期青少年组织童军誓词、规则产生的影响,是不全面的。
 
从历史渊源看,贝登堡童军誓词与规则,既有直接对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化的继承,又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青年教育准则的借鉴。贝登堡称之为的“骑士精神或准则”( Chivalry or the order of theKnights),复兴于18世纪,后渗透于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并受到社会的追捧。《童子侦探》所引用的《儿童问题》一书曾指出:如果说“丛林印第安人”是一种与青少年时期相一致的教育方法,那么“亚瑟王的骑士准则”( the order of theKnights of king arthur)则是紧随其后的“骑士时期”青少年应当采用的教育方法;其目的主要是使青年人能够回复到亚瑟王所许诺要实现的理想王国——骑士精神、谦恭、尊重妇女、义务、勇敢。该书介绍了当时由成人建立的19种青少年教育组织的教育观点、方法等情况,除了当时影响较大的青年会、童子团、丛林印第安人等组织外,“亚瑟王骑士团”也赫然在内。应该说,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和他们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对贝登堡童军誓词与规律的产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贝登堡才认为,骑士实际上就是英国古时的“童军”,他们的规则与现在童军规则一样;英国人流淌着骑士先辈们的血液,童军应该追随他们的荣誉和紧跟他们的脚步。过去每位骑士小队由一名贴身扈从和几位手握武器的随从组成,这就犹如现今童军小队由队长、副队长以及四五个童军组成一样,骑士小队所有成员与首领一样,无时无刻都坚持同一种信念:荣誉神圣;忠于上帝、国王和国家;扶助他人;节俭乐施;习武卫教、卫国;强健机敏。应该说,贝登堡把英国中世纪的骑士比作过去的童军,认为既然当今的童军与他们之间存在血缘的关系,那么在精神追求方面也应该紧跟他们的步伐,不仅在组织形式上与骑士制度类似,而且在行为准则方面也存在共同遵循的规律。 Michael rosenthal的《骑士与家臣》一文就认为,早期的“童军”无论在组织体制上,还是内部管理上,以及誓词规律方面,都借鉴了许多中世纪“骑士与家臣”的做法。
 
同时,贝登堡认为,世界上不同民族或国家都有他们古老的童军,并把他们所奉行的道德行为准则,称之为他们践行的规律。这些规律虽非成文,但与刊行于书册者却没有多少不同,如日本有武士道,也就有武士道规律。正如英国有中世纪的骑士规律,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他们的道德品行规律,还有祖鲁人、印度土著人,以及欧洲所有民族,都有他们相传沿袭的古老的道德规律。据此,贝登堡认为中世纪的骑士就是英国过去的童军,按照“骑士规律”( The law of chivalry)来衡量,他们是一群勇敢、充满荣誉感,并时刻准备去尽他们义务的人。今日的童军也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童军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童军在日常生活中所应践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骑士,其首要遵行的规律就是每天要对自己敬慕的上帝表示忠诚之意,亦即“敬畏上帝,敬重上帝,服务上帝”( To fear Honour, and serve god)。然而骑士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宽阔的心胸,还要能慈悲为怀,具体而言,就是要能够遵行骑士所信奉的十二条行为准则。在19世纪20年代,有人将骑士的“十二美德”简略概括为:信仰、仁慈、正义、理智、谨慎、戒酒、坚定、真诚、自由、勤勉、乐观、英勇。但贝登堡则将骑士规律归结为九条,并声称今天的童军规则也是由此而来。所以,从文化内在的传承性上看,贝登堡童军规律更多的是继承和发扬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与文化,连童军规律最初在条目数量上也与其相吻合,一共九条(诚实、忠心、助人、友善、好礼、仁慈、服从、乐观、节俭),只是到了1911年,贝登堡童军规律才吸取了美国童军规律第十一条的内容:童军是纯洁的,并将此条解释为童军的思想、语言、行为均需纯洁,童军规律也由此扩展为十条,并与美国十二条童军规律并行于其他各国。
 
综上所述,童军誓词与规律的来源,从形式上看,童军誓词与规律似乎是受到当时各种青少年教育组织的启发,而实际上它们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从内容上看,童军誓词与规律主要受骑士文化和精神的影响,其借鉴痕迹十分明显。从表达方式看,童军誓词与规律并非由一系列禁止性行为规范构成,儿童既不是按照“不准做”,也不是“禁止做”等否定性规定来管理,而只是陈述什么是一种好的性格,希望童军应该是什么样的,通过“应做”的肯定性规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这是贝登堡知晓怎样更好地抓住年轻人兴趣的才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