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教育在世界中的传播概况

添加时间:2018-11-25      浏览量:0

童军教育一经诞生,就如雨后春笋般飞速传播开来,并超越其他青少年组织,取得首屈一指的地位。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其童军组织结合本国和本民族的特点,又采取了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内容,童军的美国化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不过早期中国人已经看出了童军教育民族化这一现象,“少年军团之组织,实善于表示各国之国民性者也,如上述英、法、德三国之少年军团,皆浑然包容教育、军事之两方面者,而俄国则军事之色彩至为浓厚,若北美合众国,则似偏重于自治市民之养成焉。”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当然,也有人对童军教育的迅猛发展感到不解,“童军自欧洲发起,经美洲传布于亚洲,八、九年间,蔓延三洲,其无形之势力,实不可思议”。虽然童军教育飞速传播的原因很复杂,当时,已经有人着重从童军组织区别于其他青少年组织的特点角度加以了论述,但同时我们应清楚看到,英、美童军教育,也是伴随着两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力量彼消此长,向全球扩散,而传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
 
按照贝登堡的设想,童军教育主要针对英国的青少年,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把他们培养成保护英国的好公民,而并未想到该项教育计划可以适合其他民族的男女儿童,在短时间内传遍世界各地。实际上,早在童军教育产生以前,在英、美、德等国家,就已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组织,如美国的“丛林印第安人”和“丹尼尔·布尼之子”,德国的“候鸟运动”,它们均先后于1910年、1911年采用童军教育方法,而成为美、德各自的童军组织。可以说,童军一旦形成,便表现出了比其他青少年组织强大得多的生命力和同化力。贝登堡的主要贡献在于,其标准化了青少年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并以运动和教育的方式使其他青少年教育组织显得黯然失色。尤其1909年在伦敦举行的童军大会,该会不仅讨论了童军教育的宗教政策、童军服装、童军集会歌等重大问题和决策,而且还得到了国王爱德华七世的高度赞誉。童军的第一次大集会和在世人面前的大亮相,以及其强调的爱国主义和培养“好公民”使得其为各国所接受,并得以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