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童军运动—童军运动的定义

添加时间:2016-02-20      浏览量:0

根据创办人以下揭示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为定义,童军运动是一个志愿参加的非政治性而具教育性的青少年运动,任何人皆可参加,不受出身、种族与宗教限制。
 
童军运动内容丰富,难以用短短一句话便涵括。意识到此点,上述定义特别强调童军运动应该遵循创办人贝登堡勋爵(LordRobertBaden-Powell)对目的、原则与方法的构想。本文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逐一详细阐明。而定义中一些能反映童军运动特质的主要字词于下文作简要解说。
什么是童军运动及童军运动的定义
 
定义中的「运动」(Movement),是指朝向同一目标进行的一连串有组织活动。因此,所指的运动,必须包括既定目标,并且以有组织的形式进行。
 
「志愿」(voluntary)的童军特质指参加童军的成员,不论青少年或成人,都是出于自愿的、并且愿意遵守童军运动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个具教育性的运动,童军是「非政治性」(non-political)的,这是指童军组织不介入政治活动及政党制度争议。非政治性这个特质是各国童军组织成立的宪制性要求,并且是童军运动的基本特质之一。但是,这个定义并不意味着将童军运动与成员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彻底分割。首先,童军运动志在培养具责任感的公民,将对一个国家的政治认同屏弃于外,是难以贯彻良好公民教育的。其次,童军运动所根据的众多基本原则,例如基本法制与信念,都规范了参加童军的成员的政治取向。
 
童军被定性为一项「教育性」(educational)运动。由童军的本质与及它在各方面的发展来看,这是无可置疑的。
 
广义来说,教育可以定义为「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能的过程」。童军因此应该与纯粹的文娱康乐活动有所区别。纵使童军活动有很大成份包括文康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被认为只是达成目标的方法,而并非目标的本身。
 
「教育」也应该与学习某种特定知识技能的过程有所区别。正如上述有关教育定义所指,教育意味着智能的发展,「学习怎样求知」(Learningtoknow);态度的发展,即「学习怎样处世」(Learningtobe);而学习某种特定知识技能只是其中「学习怎样去做」(Learningtodo)。然而,这两个观点是以童军运动为基础的,让青少年获得某种特定知识技能是达成童军目标的方法,方法的终极就是教育。
 
用创办人贝登堡勋爵的话来说:「童军训练的最重要目标是在教育青少年,而不是指导他们──不要忘记,是教育青少年,也就是说,引发青少年主动地自行学习,从而启迪他们建立个人品格。」
「教育」一词,一般人通常会将它与学校制度联想在一起,然而,学校教育只是教育形式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教育可以分为下面三种不同形式。
 
一、正规教育
具有等级制度结构,依时间画分级别的教育制度,例如由小学逐级升至大学。
 
二、生活教育
任何一个个体透过日常经验、环境习染或任何渠道而达成的态度、价值、技能和知识的终生学习过程。
 
三、非常规教育
正规教育以外,为特定受众和学习目标而设的有组织教育活动。
 
童军即属于最后一种的非常规教育,因为它就是一个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而且有特定教育目标和受众的有组织机构。
 
童军的对象是青少年,是一个属于青少年人的运动,成年人在其中的角色只是协助青少年达成童军的目标。童军的年龄界线十分宽松,并无严格与固定规限,各个国家的童军总会可以视本国的不同情况自行取决。任何人士皆可参加童军,不分出身、种族、阶级与宗派。因此,童军运动的一个最基本诫条就是不得存有任何歧视。凡是愿意接受童军目的、原则与方法的,都可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