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军教育方法有哪些?

添加时间:2018-09-07      浏览量:0

教育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设定的教育内容实现特定的途径和方式。詹姆斯·罗素认为,童军教育的显著特征,不是童军教育的课程,而是童军教育的方法,不仅当下,就是近三四个世纪也还没有哪种教育方法能与之相媲美;童军教育方法有两点特别引人瞩目,一是习惯的养成与固化,二是为儿童提供了主动、自律、自立和自导的机会,这些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内在目标所在。迪这说明,连同时代的教育家也认为,教育方法在童子军教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其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做中学”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能自由地潜移默化养成他们各种良好的习惯,并固化下来。那么,能实现这两个方面教育目标的方法是什么呢?依照贝登堡等童军教育创始人的经典观点来看,“小队制度”即童军的教育方法。罗兰菲利普斯曾经指出,“小队制度”不仅是童军教育的一种方法,而是唯一的一种方法。贝登堡主张,童军小队应作为一个基本的永久的群,每一个群都在一名小队长的领导下开展训练和教育,这是童军教育迈向成功最主要的一步。
 
贝登堡的“小队制度”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了当时青少年年龄分期及青少年组织理论研究成果后,创造转化得来的。《童子侦探》所引用的《儿童问题》一书认为,处于青春期年龄阶段的儿童,渴望四处闲逛、逃离家园、徜徉海边,多数孩童这时是从“帮”的组织中学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行为道德准则的“帮的精神”,这依赖于“帮”的核心关键人物;外在于“帮”的成年人要成为其核心关键人物,则必须是青少年愿意接受的“英雄人物”。这种理论主张,“帮”是儿童的一种自然组织,它对于儿童的行为养成至关重要,其中位于该组织的“核心关键人物”,则是儿童的“精神领袖”,他的道德行为准则主要依靠自身的个人魅力得以展现。贝登堡将该书作为撰写《童子侦探》的参考书,表明他对该书的相关内容应该是有所研究和思考的。所以贝登堡认为,童军教育中所塑造和提倡的荒野英雄、拓荒者和探险家、海童军、蓝天飞行员等,与这种“核心关键人物”有吻合之处,他们都是对儿童充满号召力和吸引力的“英雄人物”。并且,“六人一组的童军小队,在他们自己的儿童领袖的带领下,就成了一天然的儿童的‘帮’,无论是为了一种‘良愿’还是‘善意’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这一组织中就意味着责任和自律;由小队荣誉感而迸发出的团队精神’,与在学校中的‘学舍精神是毫无二致的”。可见,不仅童军教育中塑造的一个个“英雄形象”对儿童充满诱惑力,而且“童军小队”与“帮”在组织结构和原理上很相似,所以,童军小队在实际中能取得与其他类似组织相同的效果。贝登堡的这种思想,为当时研究青少年组织的人高度重视,他们认为,“童子小队”与儿童的天然组织“帮”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解决整个“帮”问题的对策就是将“帮”转换成一个童子小队。这说明,源于“帮”组织理论的“童军小队”,反过来,又被用作解决儿童“帮”问题的有效对策。这就是贝登堡将一种教育理论转化为有效教育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
 
对此,詹姆斯·罗素也曾明确指出:“童军教育在发展儿童创造能力方面,不只是依靠其所制定的完善工作方案,而且在于其应用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并充分利用了该方法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能使儿童摆脱其他‘食古不化’方法所带来的种种束缚,并给他们提供了各种自由发展的良机。这种儿童的教育方法,就发生在童军小队或童军团里。”通由此可见,对童军教育十分关注的詹姆斯·罗素,也对“小队制度”的教育方法十分称道,并认为该方法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管理机制,使儿童能够在其中“自由发展”。对照“小队制度”的具体设计,其确实实现了罗素所说的目标。贝登堡主张,在小队中,每名成员都肩负着各自的职责,每个小队的队名都以自己居住区常见的动物来命名,小队队旗上除了标有统一的数字编号外,还印有这种动物的头饰,要求每名队员必须能模仿这种动物的叫声,以作为队员间相联络的方式。同时,童军小队还将这种动物的典型特性作为该队的铭言,并配有出队、归队、号召的歌舞。以荣誉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他们各自的能力,从而使得每一名童军都必须服从于小队整体利益的需要,个人的克己、自律等“品性”就在这种“团队精神”中油然而生。因此,童军小队成了青少年的一所“品性养成”学校。
 
荣誉制度也是小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处理童军工作、露营、授勋以及其他影响军务管理问题的常设委员会,由小队长及其助手组成。荣誉制度为童军自治管理事务创造了一个有效平台,是培育青少年自尊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真正践行了青少年自我治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