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精神与准则的复兴(一)

添加时间:2018-10-13      浏览量:0

骑士是童军的人格形象,骑士精神则是童军誓词、铭言及规律的重要来源。如前文所说,誓词与规律是童军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关系到是把童军组织建基于“岩石”还是“沙地”之上的问题,类似于以一种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建立童军。从教育精神和内容上看,骑士精神对童军誓言和规律直接产生了重要影响。骑士精神复兴于18世纪,后渗透于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并受到当时社会的追捧。贝登堡曾以“骑士”亚瑟王的形象作为童军的理想人格,称童军是当代“帝国的年轻骑士”,他们的共同理想是弘扬骑士精神:扶助弱者,英勇善战,珍惜荣誉,随时依照一定准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在童军教练员的指示中,贝登堡认为,如有可能,童军教育计划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我们之中“复活”一些过去的骑士准则,正如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一样。在中世纪,骑士准则曾对英国民族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幸的是,曾与我们朝夕相伴的骑士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灭绝了,然而在日本,武士道精神却被继承了下来,并正在传授给日本的儿童,以至于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品行。而且在其他国家,骑士精神与准则也以最好的效果在传授给儿童。因此,童军教育与其说是用纪律去约束儿童,不如说是教他们自律。正因为感叹骑士精神的“缺失”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永生”,贝登堡觉得有必要重新“复兴”骑士准则的教育,并让其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贝登堡认为,童军教育的一系列活动除了教孩子们自律外,其他的纪律训练都没有。但是,贝登堡也清楚地认识到,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将更多的骑士精神科目教授给孩子们,并让他们引起深入的思考。因此,他将“骑士准则”的不同品质归结为以下三条:礼遇他人( Chivalry toOthers)、严于律己( Discipline of self)和自强不息( Self improvement),并对此着重加以强调。“礼遇他人”主要表现在,要有“游侠”豪爽仗义的精神气概,能乐于助人,尤其对妇女要谦恭有礼。“严于律己”,首先,要有荣誉至上和神圣的观念;其次,必须服从纪律和命令;再次,要有勇气和担当精神,敢于面对各种危险与困难;最后,要有一副好脾气,对于任何问题总要乐观其成。“自强不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神上的宗教信仰和将“兴趣”或手艺发展为“立业之道”,其最终指向则是获得所谓成功。就“宗教信仰”而言,一是要通过自然研究来“体贴”上帝的存在和伟大;二是在实际行动中,以“日行一善”来践行一名基督徒对上帝的义务。在贝登堡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具有以上所推崇的品质外,还应做好“准备”,并抓住机遇,再将兴趣爱好发展为自己的职业,这样他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而在童军教育过程中,贝登堡将以上骑士的精神与准则都贯穿在整个过程,“礼遇他人”被替换成“随时扶助他人”“不取小费”“日行一善”等,“严于律己”被“自律”“荣誉”“服从”“勇气”等所取代,“自强不息”被“尽义务于上帝”“节俭”“微笑面对困难”等所取代。
为加深对骑士文化与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贝登堡形象地用骑士与家臣的关系来比喻童军小队队长与童军。他认为,中世纪的骑士就犹如国家的“小队领袖”,而跟随他身带武装的家臣就犹如童军”;反过来,童军小队队长与童军的关系,就很像“骑士”与“家臣”。为此,20世纪80年代,西方有学者揭示,在早期的童军方案中,贝登堡曾设想,参加童军计划的每一名志愿者,应该在乡村或城市训练十人一队的儿童,这正如中世纪的骑士常常与一群武装的家臣一道,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武器的使用,……如果能够招募两百名志愿者,那么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两干名童军“家臣”,来保卫他们的祖国了。此方案表明,培养大批量的童军,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不仅成了可以采用的现成模式,而且其爱国主义精神也值得效法。出于对骑士精神和人物的崇拜,贝登堡将圣·乔治作为童军的“保护神”,每年4月23日的“圣·乔治节”,还举行相应的集会和升旗仪式,并以此作为纪念。而对照骑士与童军的铭言和规律,我们便会发现,童军教育在“铭言”与“规律”方面对骑士精神的继承情形。
 
虽然贝登堡声称,童军铭言来自于南非治安队的格言,但在精神上它却与骑士的铭言有惊人一致,至于童军“准备”铭言与骑士“时刻准备”是否一脉相承,这还有待学术界探讨。从表2-1可以看出,在形式上,童军也具有骑士所遵循的铭言与规律,骑士规律实际上就是骑士宣誓时的誓词,虽然我们很难在内容方面把童军规律与骑士誓词完全一—对应起来,但骑士“圆桌会议”所制定的应遵守的规则与义务,已经包含了“忠诚”“荣誉”“助人”“乐观”等精神,这些都无一不在童军规律中有所体现。正因为如此,在讲述童军教育中,贝登堡也承认:当你比较童军的誓词与义务时,你将会发现,它们与骑士亚瑟王的誓词与义务如出一辙。贝登堡得出结论,童军与骑士亚瑟王“圆桌会议”的骑士有着惊人的相似。贝登堡的讲述与结论,从一个侧面说明,童军教育的誓词与规律可以称得上是骑士精神与准则的一种“复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而分析将会发现,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童军的誓词及规律与骑士精神的深厚关系还远不止于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中世纪宗教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19世纪20年代,在《荣誉的巨石》一书中,迪格比就提出了骑士的十二美德,并将其简略概括为:信仰、仁慈、正义、理智、谨慎、戒酒、坚定、真诚、自由、勤勉、乐观、英勇。贝登堡曾声称,《荣誉的巨石》一书是其童军教育的思想来源之一。而他在创立童军的进程中,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也在情理之中了。虽然单从这些条目很难看出骑士美德的浓厚宗教色彩,但从更早的骑士行为规范来看,宗教性质与义务的特点就十分明显了。早在13世纪中叶,当选为罗马国王的荷兰伯爵威廉二世,被带到因诺森教皇使节面前时,主教发表了“骑士是什么”的著名演讲。主教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必须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宽阔的心胸,还要能慈悲为怀,如前所述,就是要能够遵行骑士所信奉的十二条行为准则。由此可以看出,“十二准则”虽将“救济弱者”“拒绝无理回报”“解救无辜”“服从权力”等要求列入其中,但很明显“上帝”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则中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义务。在所有骑士规则中,最首要遵行的就是每天对自己敬慕的上帝表示自己的忠诚之意,亦即“敬畏上帝,敬重上帝,服务上帝”( To fear, Honour, and serve god),而其他规则只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所以,从文化内在的传承性上看,童军誓词与规律是继承和发扬了中世纪的骑士美德与规则。童军誓词的第一条就是“尽责于上帝和国王”,“上帝”置于“国王”之前,处于首要位置。这不仅与所有骑士规律置“上帝”为首位的规定相吻合,而且也是与骑士精神必须以其所相关的宗教信仰为自豪的宗教情结相关联,更是长期以来“教权”高于“王权”的真实写照。青少年教育成果的借鉴应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青年会、童子团、救世军等世界性的青少年组织外,美国的青少年组织也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青少年组织为贝登堡童军的建立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同时,刚刚兴起的青少年研究理论成果,也是童军教育重要的思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