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侦探术思想的改造经过

添加时间:2018-11-25      浏览量:0

然而,“侦探术”思想的转向,正如斯密斯所怀疑的那样,并非简单地将其从士兵”移植到“儿童”即可了事。这其中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虽然屡遭挫折,但在书商亚瑟·皮尔生对贝登堡“侦探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最终使得“侦探术”思想由士兵训练转向青少年教育变成了现实。
 
为响应斯密斯更加适合“童子团”儿童教育的号召,贝登堡开始起草了青少年“侦探术”教育计划。8个月后,贝登堡提出了一份儿童训练提纲,并将该计划寄给了《伊顿学院年鉴》,号召公立学校的学生,以改进后的“侦探术”来训练自己,这是贝登堡第一次系统提出的童子军教育计划。该计划声称,英国与日本国情相似,都是岛国,且均处于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国家所包围,无时无刻不面临强敌入侵的威胁,但日本在解除威胁方面取得了非常的成功。其原因在于日本国民所独具的武士道精神,即军人精神气质和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然而,英国国民甚是缺乏这种精神。日本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继承了其先辈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骑士精神,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时代,英国虽然拥有与日本同样优秀的祖先,但我们绝不能生搬硬套去模仿他们,不过在孩童时,学习先辈们的爱国主义,并将他们崇尚荣誉、讲求牺牲、拥有精湛武艺的“品格”付诸实践,那么英国也将与日本一样强大。这就要求每一位年轻的英国人,必须每天尽其所能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件善事。同时,再仿效骑士们组建一群拥有武装家臣小队的做法,在乡村或城市也建立起拥有十名儿童的童子军,在培育他们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的同时,再教他们:瞄准、射击、测距、侦探、操练、隐藏等“侦探术”,这就是英国青少年现在应该做的事。为了实现此项目的,贝登堡主张,童子军还必须效法旧时骑士与家臣应尽的相似义务,如敬畏上帝,以国王为荣,帮扶弱者和苦难者,尊敬妇女和善待儿童,训练自己使用武器保卫国家,为了国人利益牺牲自己财产甚至生命。此外,童子军还应以自己荣誉起誓:忠于国王,支持上司,执行自己应尽义务,并签下自己的名字。贝登堡还设想,如果能够先期招募两百名志愿者践行这种计划,每人再训练十名这样的儿童,那么便会有两干名训练有素、保卫自己家园的“家臣”;如果这种设想在其他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这将在全国树立一个榜样,在短时间内,英国就将拥有超过五万名这样的儿童。在此,贝登堡详细阐述了有关童子军教育的动机、思想来源、内容、管理、发展步骤与前景。在此设想中,童子军教育带有明显半军事或准军事的内容,而“六点”骑士义务和家臣的誓言,可以被视作童子军规律与誓言的最初样本。
 
然而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伊顿公学及其他公学的响应,只是处于一种设想状态。这也表明,像身处伊顿公学这样的中上层阶级的子弟,他们对于“侦探术”训练计划并不感兴趣。而且,该计划与斯密斯的要求并不吻合,所以也没有得到斯密斯的回应和支持。为此,1906年6月,贝登堡在《童子团公报》上刊出了自己的“童子侦探”计划,明确提出其目的是培养“好公民”,帮助儿童内心形成一种同情他人的力量,以及一种自我牺牲和爱国主义的“品性”。“童子侦探”的方法是通过培养儿童观察细节和发展推理能力,灌输他们自律和服从义务的精神。但此时,贝登堡还没有明确将童子军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侦探术”,以区别其他童子组织。与以前打算利用学校来推行该计划不同,此时,贝登堡打算只利用“童子团”的现有组织网络体系,来推行童子军教育项目。由于该计划与“童子团”的培养基督人格的宗旨相差甚远,“童子团”对此并不感兴趣,因而缺乏热情和支持,贝登堡的这一设想再一次碰壁,没能成为现实。
 
以上经历说明,贝登堡改造后的“侦探术”思想实践计划要想变为现实,还必须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其中,皮尔生的鼎力支持,最终使“侦探术”思想完成了这一转向过程。由于皮尔生与贝登堡都极为关注青少年教育与救助,所以他们经常一起探讨相关话题。贝登堡在儿童“侦探术”教育计划没有得到伊顿公学和“童子团”回应的情况下,便决定向皮尔生寻求帮助。皮尔生建议贝登堡将其计划送给当时许多青少年组织的领导者,以及教会、国家和军队中的优秀分子,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意见书寄出后,社会各界纷纷做出了积极回应。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极力称赞贝登堡组织“童子侦探军”( Boy scoutCorps)的做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这不仅有利于把儿童培养成为“好公民”,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侠义、无私、荣誉、大胆、自律等“品性”,并改变英国国民冷漠旁观的病症,而积极投身到服务英国的义务中来。其他不知名的热心者也纷纷写信,表示对此十分感兴趣,并愿意积极支持该计划的推行。受此鼓舞,贝登堡便着手准备开展儿童露营实验。在得到皮尔生对此次实验提供包括经费在内的慷慨资助,以及对后期宣传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的承诺后,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贝登堡在布朗西岛开展了后来闻名于世的童子军露营实验活动。1907年7月25日,贝登堡抵达该岛,开展了以野外生存、观察记忆、丛林知识、骑士精神、救生、爱国主义以及游戏活动等为内容的露营实验活动。以上露营活动具有新奇、挑战性、冒险精神、刺激性等特点,对儿童充满强烈的吸引力。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该露营活动在指导教育思想方面,除践行了贝登堡所总结的“侦探术”思想外,还借鉴和糅合了西顿丛林生活、中世纪骑士精神以及近代体育教育等一些思想。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贝登堡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作为一名童子军必须了解和掌握其后来所概括出的六个方面事项,即“丛林生存技能野外露营、任侠行义、救死扶伤、强身健体、忠君爱国”,但从训练内容来看,它们已被包含其中了,并初具雏形。最后,在本次露营实验中,贝登堡对于参与实验活动的儿童行为准则的要求,还主要是直接“挪用”中世纪的“骑士准则”与精神,来作为他们的一种思想教育,还没有明确提出童子军誓词与规律的内容。这说明童子军教育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与完善。
 
布朗西岛露营实验一经报道,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贝登堡依照事先的计划安排,在英国主要城市开展了五十余场公开演讲,大力宣传介绍童子军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方法,以推广童子军计划。同时,贝登堡还按计划每两周一次刊出露营实验的相关内容,从1月16日到3月26日,共登载了六部分:童子军是什么、蹑迹、童子军服装及穿戴、海童军、热爱国家和强体的榜样。1908年5月,贝登堡将以前连续发表的关于“童子侦探”训练内容集结成书,出版了童子军教育的经典著作—《童子侦探》的完整版,从而实现了“侦探术”思想由“士兵”训练向专门用于“儿童”教育的改造与转换,在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童子军教育的目的、组织、内容、方法等原理,完成了童子军教育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
 
综上所述,童子军与“侦探术”的关系十分密切。贝登堡最初是用“侦探术”来教育军队士兵和军官,后在教育界个别学校和老师借用“侦探术”来教育、训练学生。其间,贝登堡得到启发,并加以理论总结,终于撰写出了专门适合儿童“侦探术”训练的专著。“侦探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儿童教育的专门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