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教育的政策(一)

添加时间:2018-11-25      浏览量:0

贝登堡对待童军教育的态度是,他不希望与任何政治的、教育的、宗教的以及其他团体发生冲突,而是乐于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到底童军教育与军事、宗教、政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身居美国的张敷荣提出了如下看法。以美国童军为例,张敷荣认为:从童军誓词和社会服务精神看,童军组织颇具宗教色彩;童军在表面上颇似军队的地方,正表明了童军具有军队的一切优点,而其实际上的组织宗旨和精神,则与军队迥然不同;童军的组织,乃至实际效果的方法及程序,均是要训练儿童成为智、仁、勇的健全公民,其与政治发生自然而直接的关系,但不与政党发生直接关系,所以童军对政治文化关系之深,可不言而喻。张敷荣还认为,既然童军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全与能谋社会福利的公民,我们们就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教育运动来看待,但此种运动与中国曾经提倡的“修身”“公民教育”“实效教育”“劳作教育”等均有所不同。所以,中国需要的童军组织特点有:童军的宗教精神——日行一善和学做合童军的军队精神——时刻准备,为社会服务;童军的政治价值——改变过去我国政治运动多注重宣传,而忽视民族心理的改进和干才的培养。可见,张敷荣的见解深刻揭示了童军教育与宗教、军队、政治的天然联系,即使是从“教育运动”的角度来看待童军,我们也应取法其“宗教精神”“军队精神”和“政治价值”。张氏的看法有一定的见地,并能帮助我们理解贝登堡童军教育政策主张的实质与内涵。
 
第一,“非军事化”是童军教育的首要政策。
 
童军教育是为了培养“好公民”,而不是为了培养“好士兵”。童军与任何军事组织之间都不存在联系,童军教育是一种和平侦探术的训练,虽然童军教育强调向儿童灌输军事方面的价值观,如荣誉、忠诚、服从和爱国主义,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形式和精神方面,童军教育并非出于军事方面的考量。
童军教育是发展儿童个性,军事训练是压制儿童个性。面对童军教育遭受的各种非难和指责,贝登堡明确指出,童军教育是出于儿童个性培养的考虑。他认为,用于童子训练的“侦探术”并没有军事上的意思,也没有要将童子们培养成士兵或教他们嗜血成性的意蕴;在他强调的“爱国主义”( Patriotism)旗号下的童军,也只是意味着应将他们培养成保卫祖国反抗侵略,而必须做好准备的公民而已;从他个人34年的军旅经历来看,军事训练虽然具有纪律规训的价值,但是与童军教育则是背道而驰的,其显而易见的恶果便是毁灭个性,而童军则是为了发展个性,因而军事训练只会是毫无想象和办法的教练员,用以占用儿童时间的托词。可见,不仅从教育动机还是教育目的,以及个人军事经历来看,贝登堡都主张,童军教育不是军事教育;相反,他还明确反对,在童军教育中以军事训练为借口,去扼杀儿童的个性发展。所以,贝登堡认为,童军接受教育时,应该将毁灭个性的“军事训练”降低到最低限度,个别军事训练的介绍,主要是为了训练童军团队的组织纪律性,以便童军团能够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有序地转移。
 
从客观效果来看,接受训练的童军能够很快转化为军事战斗力,这是童军教育饱受“军事化”指责的关键所在。虽然贝登堡主张,童军在接受教育时,应该将毁灭个性的“军事训练”降低到最低限度,但从实际训练结果来看,接受了童军训练的青少年,他们不仅可以成为优秀的战士,而且还会出人意料地成为独立的,并具有良好纪律的战斗力量,而非是“四人一行”的机器。可见,童军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虽然不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但客观上却可以培养出比单纯军事训练更为优秀的“战士”。这也难怪有的军官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有机会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新兵和一个训练有素的童军之间做出选择,任何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童军加入自己的军队;即使是面对两个这样的新兵时,自己也愿意选择一个童军,因为童军可以立刻投入战斗,而新兵训练几个月也很难奏效。综上所述,贝登堡之所以主张童军教育应该是“非军事化”,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由于贝登堡主张,童军教育是个别的教育,而非团体的教育,与童军教育主张人数要少不同,军事教育可以人数很多,正因为如此,军事教育才强调整齐划一的要求,所以,军事教育理所当然要遭到他的反对。其次,从实际效果看,童军教育并不比单纯的军事训练差,结果反而能使童军更迅速地成为战斗力,并受到广大军官的欢迎,所以,童军教育主张“非军事化”,并不妨碍童军向军事力量的转化。再次,明确提出童军教育“非军事化”,还可以使童军教育免遭外界无端的指责,以免限于不必要的纷争旋涡。最后,贝登堡还辩解道,自己主张反对战争,但不等于因此就反对军队,毫无疑问,妄图通过取消武装力量,以达到消灭战争的目的,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妄想。而要带来永久和平的唯一办法是,不仅要设法消除这一代人的偏见,更主要的是要教育下一代,相互间具有更好同情、信任和互让的情怀,彼此建立起“兄弟情谊”,而童军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实在的步骤。由此可见,对于“非军事化”的政策,贝登堡虽出于多方面考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和平”面貌出现,去争取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对童军教育的接受和认同,也应该是其中考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