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在美国的建立

添加时间:2018-11-26      浏览量:0

在世界童军教育发展史上,美国是世界童军教育传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对英国童军教育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反过来,它还影响了英国童军教育规律的修订,从而成了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童军教育的思想源泉。
 
童军教育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国教育文化传统和青少年组织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逐渐沿着适合各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路线发展开来。这就是童军教育在“国际化”的同时,又必须“本土化”的原因所在。童军教育传到美国并自动“美国化”,也正是由于美国国情、文化环境与英国存在差别,以及民族特性迥异所致。对此,贝登堡已有所觉察,在美国访问时,他曾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英国十分强调“童军要善待动物”的规律,而美国却要将其省略掉?贝登堡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美国儿童天生喜欢动物,所以,美国童军便不十分需要那样的教育规律了。但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儿童正处于美国化的进程中,对这些要想成为童军的儿童来说,“善待动物”这一规则也就十分必要了。如果他们不想成为童军,要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美国人,则需要花三倍的培养时间,童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进每位儿童的个性,以便使他们成为更优秀和更幸福的公民;要使这些移民的儿童与美国儿童关系更为亲密,那就应自然而然地在开展童军社会服务的活动中,让外来儿童与养育他们土地上的其他儿童融为一体。换句话说,他们就必须自觉美国化,这也正是美国童军教育的价值所在。贝登堡的疑虑与分析表明,各国童军必须与本国国情结合,并对此进行改造,童军和童军教育才能体现该国的价值,所以,童军教育的“本土化”,是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贝登堡进一步指出,美国儿童在某些方面是不同于其英国同胞的,他们更机敏、更独立,因此,他们并不需要英国童军教育中那些培养个性的倾向,他们更需要培养自律、侠义和义务感。贝登堡的建议,为童军教育的“美国化”提供了思路,所以,面对童军这种外来事物,美国必须对其加以改造和吸收,方能让它与本国文化和儿童及其组织的状况相适合。
 
有种观点认为,如果塑造儿童“品性”可以称得上童军教育的话,那么美国的童军教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在“品性塑造”活动中最成功的,要数美国青年会所举办的童子事业,而通过“丛林生活”来塑造儿童品性的实践,理所当然首推美国的西顿了。根据贝登堡实地考察报道,在美国童军成立之前,美国国内儿童组织有管理员大约2500人,成员大约14万人。这说明,美国在引进贝登堡童军教育项目时,国内已经有了许多相应的童军组织,所以,童军教育落户和扎根美国只是迟早的事。在这一过程中,芝加哥的出版商博伊斯(W.D. Boyce)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09年8月,博伊斯在伦敦迷路,一位英国童军为其带路并谢绝接受小费,“日行一善”的原则和“不受酬金”的行为,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位童军的带领下,博伊斯还拜会了贝登堡,并保证先在华盛顿特区的朋友中展开合作,接着在哥伦比亚区法律框架下,组建成立一个美国童军组织。博伊斯回到美国,于1910年2月8日,联合西顿、比尔德等许多儿童组织领袖,在纽约召开了来自全国儿童组织代表的合并大会,在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成立了“美国童军”( the boy scouts ofAmerica),从美国童军成立过程来看,博伊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促成了国内原有儿童组织的真正联合,并采取了童军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实现了它们向童军组织的转变。
 
然而,伴随“美国童军”的诞生,许多声称自己为童军的类似组织也相继创建起来,其中主要有“合众国童军”( the boy scouts of the united states)、“全国童军”( the national boy scouts)美国童军”( the american boyScouts)。虽然这些全国性的童军组织与先前注册的“美国童军”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相似,但它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军事训练,而不是作为公民准备的和平童军训练。随后不久,“合众国童军”“全国童军”被改造后并入了“美国童军”。“美国童军”也仅限于在纽约市范围活动,并改名为“合众国童军”( the united states boy scouts)。由此可见,由于对童军教育真实目的的错误理解,在美国童军建立初期,童军组织与管理比较混乱,但这种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变,从而促进了美国童军教育的发展。
 
与各种教会关系密切是美国童军教育发展初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据粗略统计,截至1915年,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童军都与当地的教会保持着重要的关系,所以美国童军教育的宗教动机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