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教育的美国化(一)

添加时间:2018-11-26      浏览量:0

1911年初,“美国童军”总部坐落于纽约市第五大街第二十三号,并正式对外办公。然而,此时美国童军执行委员会规模很小,总共人员不超过10人,但在首席执行官詹姆斯·爰德华·韦斯特( James edward west)的带领下,其雇员很快达到三十余人。同年初,来自全国37个不同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着手组织全美童军会议。1911年2月,美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童军大会,会议听取了“调查研究英国童军运动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报告明确阐述了童军运动的独特价值,并深信童军在弥补现有青少年组织功能方面将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次大会决定接受童军教育计划,并将其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在美国青少年中大力推行;本次大会还通过了童军教育法律法规,选举了领导机构。这说明,在逐渐改变组织管理混乱状况的同时,美国也高度重视童军教育的发展,并计划在全国推行童军教育,以改变过去发展较为缓慢的现状。
 
会后不久,新的美国童军领导机构面临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怎样满足全国范围内对童军教育信息的急剧增加,二是怎样加快完成符合美国标准的童军建设。为此,一方面,在30天内,美国童军增设了60名新的委员,不断发展和完善童军总部组织;另一方面,成立了童军组织童军活动、童军装具、童军誓词与规律四个专门委员会,随后不久,为加快工作进程,专门委员会增加为七个:童军组织、誓词、规律、资格、徽章与装具、海童军、体育标准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为:童军誓词、规律和资格条件的标准化;经费筹措;徽章授予及装具;日常组织与户外活动管理。但专门委员会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充分借鉴其他各国童军教育经验的同时,建立符合美国国情的童军教育,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纂美国版《童军手册》。因为当时美国关于童军教育的许多信息是零散的,有的甚至自相矛盾。客观上讲,西顿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于1910年出版了第一版美国《童军手册》,但由于时间仓促和对童军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从内容上看,该书只能算作是贝登堡童子侦探》与西顿《丛林印第安故事集》“拼凑”的产物,对美国童军教育的特点、范围和目的,该书也没有明确界定,虽然其中对童军誓词做了修改,将“尽职于上帝与国王”改成了“尽职于上帝与国家”,但美国童军规律仍是照搬英国童军。比起其他委员会来说,“童军誓词与规律委员会”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该委员会确立了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四条原则。
 
第一,童军资格、誓词和规律对于儿童的作用来说,应该使他成为一名有用和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公民。
第二,童军资格和规律的采用,要适应美国国情,并在这些方面尽可能区别于其他国家。
第三,在各地方组织中,童军资格和规律的实际工作,应在当地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开展。
第四,童军资格应富含思想,对儿童充满吸引力,并能免于各种有害的诱惑。

以上四条原则的提出,明确了美国童军教育的目的、依据和注意事项。其归根结底,就是要充分实现童军教育的“美国化”,以增强其对美国儿童的吸引力,并把它们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经过各专门委员会无数次会议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大家彼此之间通力合作,以使童军誓言、规律和资格条件“美国化”,其内容更加符合美国国情。在征求和采纳美国各大学校长、优秀的教育家、儿童工作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美国化”的研究成果被写进了《美国童军手册》中。该手册由美国童军官方校订颁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并于1911年6月公开出版,这标志着童军教育完成了“美国化”。